祥月吉日,晨曦初上,朝露清風,我們身同向、心同往,懷揣著歲月靜好的怡然心境,驅車數(shù)十里,來到定海古城吸天氣之靈氣,納山海之底蘊,感受一回濱海古城那古香古色的美麗風景,邂逅更好的自己。
海域廣袤的筱埕鎮(zhèn)定海,歷史悠久,素享"千年古城""閩江水喉""會城重鎮(zhèn)"等美譽。這座古城是"海上陶瓷之路"的起點地,它與泉州"刺桐港"一樣齊名,皆為"海上絲綢之路"的起源地。當年它還是御倭寇、控閩臺水道以定海疆的軍事重鎮(zhèn)。
天涯海角的定海古城與大海緊緊相依,茫茫無際的滄海,浪濤滾滾、濤聲依舊。海汐的海水,潮起潮落、日夜奔騰不息的性格是蒼海永恒不變的旋律;靈海那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物華天寶,它不僅是孕育人類繁衍生息的家園,更是世人賴以生存的生命搖籃。如今咱們與海那份情真意切、繾綣真摯的情懷,恰似一對熱戀中的西施情人,吾見大海多嫵媚,料嫵媚動人的大海見我應如是,彼此惺惺相惜、相互依存、依戀、眷顧著……
此時大家正乘坐在沖鋒艇上,與海相親相近、靠胸貼肉地借風破浪"滟滟隨波千萬里",自在悠閑地徜徉在云海間。須臾,咱們一起登上了在海浪中搖曳的"鑫豐船業(yè)定海一號"的黃魚養(yǎng)殖、野化船臺,"倚船初一望,秀色溢我目"的遠近景觀盡收眼底。這座可抗15級強臺風的黃魚養(yǎng)殖、野化船臺,集結著上百噸的黃魚。黃魚在船臺下17米深海處成群結隊、日夜不停穿梭覓食,翔底嬉戲。今天我們第一次有幸近距離、好奇地在黃魚養(yǎng)殖、野化的船臺上,全方位目睹了漁民們因海而生、依海而興、向海圖強的養(yǎng)牧場景;第一回聆聽了漁家兄弟們是如何成功野化、探索黃魚野生態(tài)放養(yǎng)的新奇故事。"此卷長留天地間"的耕海牧漁的逸聞軼事,令咱陶醉其間,流連忘返……
黃魚,又名黃花魚、花黃魚、黃瓜魚等,它在白天被捕捉上岸時,體上的魚鱗片呈現(xiàn)為白顏色;在夜晚被捕捉上岸時,體上的魚鱗片均變成了金黃色。黃魚是我國一種名貴的經(jīng)濟魚類,肉嫩緊實、入口爽滑、營養(yǎng)豐富、別有風味,深得消費者的青睞。過去它因過度被捕撈,資源稀少。近年,我國沿海省份深海野化黃魚的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設備等一整套成熟可行的產(chǎn)業(yè)化養(yǎng)殖生產(chǎn)手段、生產(chǎn)經(jīng)驗和途徑正不斷地向深遠海創(chuàng)新、拓展,方興未艾的科學養(yǎng)殖、野化方法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知。目前,我縣養(yǎng)殖、野化黃魚的生產(chǎn)方式和方法已起步,可抗15級強臺風的黃魚養(yǎng)殖、野化船臺設備數(shù)量,在國內(nèi)名列前茅。
回首過往,連接古今的定海古城,如今芳姿依舊,它留住了歷史的根脈、傳承著定海的文明。今生活在太平盛世里的定海漁民,仍與祖輩一樣前行不輟。海天一色的大海亙古未變,海面海鷗翱翔,鳴叫聲聲;白帆點點,隨波逐浪,"千帆一道帶風輕""奮楫逐浪天地寬"的海上忙碌的生產(chǎn)場面與自然風光,交相輝映,格外引人注目。這絕美的勞動場景與定海灣的海景已交融一塊,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。這幅煙火人間的畫卷,生生不息、源遠流長。新時代的定海漁民,正努力書寫著連江人曠古未有、自強不息、踔厲奮發(fā),揚帆定海灣,筑夢向未來,誓把家鄉(xiāng)變成詩和遠方的壯麗篇章。
時光飛逝,午時臨近。在"落花踏盡游何處,笑入胡姬酒肆中"的我們,頭一回品嘗到了定海灣那名揚四海、經(jīng)深海野化的味美黃魚。
黃魚,那特有的美味在咱們的唇齒間翻騰著,你我多年凝結的情義也在彼此心中流淌著,一桌豐盛的午餐,傳遞著定海灣漁民兄弟間的赤誠情感。特別是那碗獨特、地道鮮美的黃魚風味讓人記憶猶新、垂涎欲滴,至今那道肉質鮮嫩的魚菜口味仍不時地撩動著人們的味蕾,回味悠長。期待來年春天花開爛漫時,我們再美美與共地相聚定海古城,再一次攜手并肩去見證那"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云帆濟滄海"的美好明天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