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對蘭花的傾慕,最初緣于兒時唱的歌曲《蘭花草》。多年以來,我時常從那優(yōu)美的旋律中向往著“滿庭花簇簇,添得許多香”的美妙場景。于是,每當幽靜獨處的時候,想到蘭花,似乎總有蘭香襲來,隱隱在身邊縈繞,這種美妙的感覺一直陪伴至今。我甚至覺得,蘭花已經(jīng)滋長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。
“秋蘭兮清清,綠葉兮紫莖,滿堂兮美人?!痹娙饲脑佁m詩形象生動地描繪了蘭花曼妙動人的風姿。在渺無人煙的深山之中,生長著叢叢蘭花,那挺立的枝條間,花發(fā)朵朵,蘭葉碧綠,飄逸修長,淡雅的清氣暗香,如詩一般地浮動于天地之間。蘭花的美,美在幽獨,她獨立于群芳,氣質清新而不俗。
自古以來,蘭花代表著一個美好的寓意,便是君子之德。她立根天然,追求獨立的風格,成為格高韻勝、清幽有節(jié)的象征,始終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景仰,并將其君子之風、君子之氣貫入詩歌與繪畫之中,寄情言志,抒發(fā)胸臆。
李白有詩:“為草當為蘭,為木當為松。幽蘭香飄遠,松寒不改容。”董其昌詩云:“綠葉青蔥伴石栽,孤根不與眾花開?!碑斈?,孔子懷才不遇,歸途中見到蘭花獨茂,不禁感慨,“蘭當為王者香,今乃與眾草為伍?!比欢F為王者之香,蘭始終是沉靜的,她生于野逸,甘于幽谷山澗的清貧,芬香從不張揚,花瓣質樸清淡,她無視世間浮華,在幽深沉寂處,無拘無束地自由綻放。而我最喜的便是茂綠枝葉間的蘭心,那一點清雅,那一份孤傲,仿佛看遍世間種種冷暖之后,依然未染纖塵,獨具風韻,任云卷云舒,依舊寵辱不驚,憂喜皆淡然。所以,“蘭生幽谷,不因無人而不芳,君子修道立德,不因窮困而變節(jié)。”
想到蘭花,我總要想到宋代連江詩人、畫家鄭思肖的“露根蘭”。鄭思肖在宋亡后,滿懷愛國之痛,決不做二臣,不當元朝順民,甘于貧困潦倒,退隱山林。他善于畫蘭,以殘筆斜墨畫蘭,筆勢拙大簡逸,寥寥數(shù)筆,便盡顯蘭花清雅馥郁的氣質,在他筆下的蘭花莖短花幽,但有舒展之姿,他的畫疏根簡葉,且根不著土,飄在空中,人問其故,答道:“土為番人奪去?!彼嫷臒o土之蘭,寓國土淪喪,亡國之恨,蘊含思宋之情,將滿懷壯志難酬的激憤之情,落筆紙上,意氣橫生,“露根蘭”成為千古佳話。這露根之蘭,便是畫家剛正堅強的靈魂。當卑躬屈膝降元的縣令陳禮厚顏無恥地上門求請為《墨蘭》潤色時,鄭思肖在《墨蘭》上揮筆題云:“純屬君子,絕無小人,深山之中,以春為天。”當陳禮逞威脅迫,鄭思肖隨手將畫投爐焚毀,面對奸邪的權勢威逼,他一身傲骨,斬釘截鐵地說:“頭可斷,蘭不可得!”這便是君子不肯趨炎附勢的磊落胸襟,也是蘭花甘于清貧、不畏權貴的氣節(jié),正所謂君當如蘭,蘭如君子?!肮质c叢棘,留之伴香祖??蓢@所南翁,畫蘭不畫土?!边@是清末民國初年的著名書畫家吳昌碩在一幅署名“缶道人”的蘭花畫卷中的題畫詩,表達了作者贊賞鄭思肖忠貞愛國的殷殷之情,也是對鄭思肖傳蘭之質的最好評述。
“深山終老伴斜陽,傲立孤芳王者香。寧可魂歸幽谷綠,何曾濁染世間黃。蒙塵寶劍壁中掛,埋沒金簪雪里藏。春去秋來皆寂寞,不與明月說滄桑?!边@是我為蘭花撰寫的七律詩。我敬仰的蘭花,始終是持有傲骨的君子,傲立孤芳,具有王者風范。一個人,人生可能不成功,可能不得志,但是決不可辱,更不可得。在人生路上,總有起起落落,春去秋來的時光侵蝕,也會潦倒也會有滄桑,但是,君當如蘭,蘭之精神是決不同流合污,永遠獨立而高潔,這也是君子應當持有的驕傲氣節(jié)。蘭花,始終代表著一個潔凈高風的境界,一顆不可褻瀆的清心。
或許有人會問,蘭花乃野逸之花,幽谷無人,蘭香究竟為誰呢?我想,這不重要,蘭的傲骨是孤獨出塵的美,她不因無人而不芳。這樣的芳香,才更加雋永持久。立于俗世之中的你我,也會時常被忽略,被冷落,被埋沒,因為不是所有努力都能得以認可,不是所有的夢想都會實現(xiàn),崇尚多年的完美也許真的沒有。但是我們內心的修為一定是屬于自我的,縱然世人的眼睛都看不見。在塵世的浮華面前,在利誘或困惑之間,讓我們秉持君子之心,像蘭花一般,活得純粹,真正活出自我。即使在寂靜貧瘠的角落,在陽光無法抵達的地方,也能志潔行芳,自由綻放。
長在遠山的光陰,多么遙遠,而蘭的芳菲無處不在,蘭的精神一直留存。這么多年過去,我也一直幻想著,有一天,能夠筆墨含香,慢慢長成一棵蘭的模樣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